首页 >> 新闻中心 >> 商标新闻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详细内容

云南:发展高原特色农业 建设绿色经济强省

  副省长 孔垂柱

  为把云南丰富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经济优势和竞争优势,省第九次党代会审时度势作出了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战略部署,这是我省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有机对接和重大提升的必由之路,是发挥优势、培植产业、破解农民增收难题的治本良策,也是统筹城乡发展、做大经济总量和加快云南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重大举措。为深入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切实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使云南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思路更清晰、重点更突出、市场更广阔、效益更显著和优势更明显,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一些认识与体会。

  发展的优势和条件

  长期以来,在历届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各族人民在广袤的红土高原上探索形成了依托坝区和平缓山地发展特色种植业,依托饲草饲料和草甸及灌木林、稀疏林发展畜牧业,依托林地、陡坡地发展林产业,依托丰富水源和适宜气候发展水产养殖等独具特色的农业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创造了一个个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奇迹,在优势资源的发挥和特色产业的发展上迈出了可喜步伐,云南独特的气候、物种、区域等优势正逐步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竞争优势。

  一是地理优势独特。云南地处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南缘的结合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高差悬殊、地形复杂、地貌多样,山地、丘陵、盆地、河谷皆有,山地高原面积占全境的94%,土壤类型丰富,有18个土类、288个土种,适农土地类型多、面积广,适合多种作物生长,农业发展潜力巨大;境内河流纵横、湖泊众多,有集水面积覆盖全省的6大水系和40多个天然湖泊,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水资源条件。

  二是气候优势突出。云南属低纬高原季风气候,由于地形复杂和垂直高差大等原因,有寒、温、热3个气候带和北热带、南亚热带、中亚热带、北亚热带、南温带、中温带和高原气候区7个气候类型,“一山分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立体气候特征明显;大部分地区年平均降水量在1100毫米以上;全省年均温差10-14℃,无霜期较长,尤其是南部边境全年无霜、偏南地区无霜期达300天以上;北回归线横贯全省,光热充足、雨热同季、春早冬晚、冬暖夏凉,许多区域农产品可常年种植、四季飘香,利用自然气候实施多季生产潜力很大,农业气候的比较优势十分明显。

  三是物种优势明显。云南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为富集和独特的地区之一,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素有“植物王国”、“动物王国”、“药材宝库”、“香料之乡”、“天然花园”等美誉,以占全国4.1%的国土面积囊括了全国60%的高等植物和59%的脊椎动物种类,淡水鱼类资源占全国的42.2%,具有优良丰富的种质资源和物种基因,产业拓展延伸的基础较好、潜力极大。

  四是生态优势公认。云南是我国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森林覆盖率达53%,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倍以上,森林和湿地生态系统的“水塔”、“碳库”、“绿色银行”等功能十分明显,全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达1.48万亿元/年,居全国首位。省内大部分区域植被良好、污染较少、空气清新、水源清洁,区域性原生态农产品生产条件十分优越,是我国无公害、有机、优质、生态特色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基地;“云系”、“滇牌”等农产品日益受到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绿色、环保、营养、安全已经成为云南农产品的形象标签。

  五是开放优势巨大。云南地处边疆,与越南、老挝、缅甸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061公里,拥有国家口岸20个,是我国连接内地、南亚、东南亚三大市场和沟通太平洋、印度洋两大洋的结合部,具有走向东南亚、南亚无与伦比的地缘优势和比较优势,且与资源丰富的周边国家农业发展互补性较强,为云南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拓展国际市场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进程的加快和公路、铁路、水运、航空等云南面向东南亚、南亚综合立体交通运输体系的初步形成,云南连通东南亚、南亚乃至中东地区国家的重要区位优势正逐步转变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开放优势。

  六是发展优势强劲。当前,云南特色优势产业体系初具规模,优势经济作物和特色经济林面积已突破1.1亿亩,烟草、花卉、橡胶、茶叶、蔬菜等主要优势产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云系”农产品国内外市场份额不断提升、产品影响力不断扩大,全省经济和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广大干部群众热情高涨,这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和厚积薄发的发展优势,必将为云南在国际国内发展现代农业进程中借机“洗牌”、主动“发牌”、后来居上、跨越发展打下基础、创造条件。

  发展的成效和经验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省委、省政府始终把农业摆在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地位,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立足资源优势,出台重要措施,加大投入力度,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原料基地保障、致力规模化经营、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大力打造优势品牌、努力开拓国际市场。使“高原种植”不断向规模化、标准化迈进,“高原制造”实力和规模迈上新的台阶,“高原出品”备受国内外市场青睐,“高原品牌”打造提升取得新的进展,走出了一条发展云南特色农业的成功之路,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升级打下了坚实基础。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由2002年的738亿元和470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2301亿元和1408亿元,增幅分别达212%、200%;主要经济作物和经济林木面积分别由2002年的2479万亩、2430万亩增加到4170万亩、6610万亩,增幅分别达到68.3%、172%。这段时期成为全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最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最猛、农业龙头企业发展速度最快、农民收入增加最多、农村面貌变化最大的时期,为云南在新的起点上发展高原特色农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提供了许多值得认真借鉴的成功经验。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了由落后薄弱到加快建设、大为改善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省水利投资由2002年的27.67亿元,预计增加到2012年的250亿元左右,预计增长8倍多。2003年以来,全省累计建成328座大中小型水库,新增库容23亿立方米,水库总数达到5590座;建成“五小水利”230多万件,增加蓄水能力1.5亿立方米;若将目前全省在建项目和今年开工新建的180件左右重点项目计算在内,工程竣工后还可新增库容27亿立方米,使我省的水利工程总库容由2002年前的94.1亿立方米增加到144亿立方米,10多年时间新增库容50亿立方米,相当于2002年前总库容的53%,届时人均供水能力将由316立方米提高到400立方米以上,接近全国平均水平,基本缓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的局面。中小河流治理步伐加快,改造中低产田地973万亩,全省高稳产农田总量达3973万亩、农民人均达1亩以上。

  农产品基地建设实现了由零星分散、品种杂乱到集中连片、规模发展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稳定的优质原料。全省粮食总产量实现“九年连增”,由2002年的1424.7万吨增加到2011年的1755.6万吨,增长23.2%,居全国第14位,继2004年首次突破300亿斤大关后,2011年又突破350亿斤,2012年有望跃上360亿斤新台阶。到2011年底,全省以蔬菜、甘蔗、烟叶为代表的经济作物种植面积由2479万亩增加到4170万亩,增长68.2%;以核桃、水果、茶叶为代表的特色经济林面积由2430万亩增加到6610万亩,增长172%。畜牧业总产值由213亿元增加到808亿元,增长了近4倍,平均不到两年就跃上一个百亿元的台阶;肉类总产量由235万吨增加到521.8万吨,增长122%,居全国第12位;其中生猪出栏由2259万头增加到4860万头,排位由全国第11位提升至第9位。特色产业规范化种植、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的势头强劲,在国内外的市场份额不断提升,目前烟叶、茶叶、花卉、咖啡、核桃、膏桐、橡胶7个产业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其中烟叶、鲜切花、咖啡、核桃、橡胶5个产品产量分别居全国首位。

  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组织化程度实现了由粗放经营型、劳动密集型为主向劳动密集型、技术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并重发展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构建了引领产业化发展的重要载体。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总数由2002年的1559个增加到2011年的4613个,其中全省农业重点龙头企业由926户增加到2410户。农村经营主体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迅速,以产业、专业和技术为纽带的农业专业合作组织由8497个增加到30814个。省级林业龙头企业已达252户,资产超亿元的有62户,带动农户300多万户,产值达270多亿元。除烟草外的农产品加工值由254亿元增加到1123亿元,增342%。到云南从事农产品生产经营的海外企业达300多家,省外企业达400多家。

  农产品质量实现了由问题隐患多、基础制约大向监测体系健全、监管全面有力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健康发展创造了必要条件。2003年以来,制定实施农业地方标准1100项,位居西部省市区第二,发布农产品生产技术规程近3000个;绿色、有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4760万亩,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110个、绿色食品747个、有机农产品205个;建设农业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235个、示范面积近100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农产品检测合格率稳定在95%以上,是全国多年没有发生过重特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的4个省份之一。

  农产品市场开拓实现了由粗放无序、省内为主的低层次经营向集约化、组织化、品牌化、国际化经营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健全完善的营销体系。云南高原特色农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占有率持续快速提升。蔬菜已占重庆、香港当地市场的1/3,并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昆明海关2011年出口额就达6.48亿美元,云南成为全国重要的“南菜北运”基地和蔬菜出口基地;茶叶远销30多个国家和地区;鲜切花在全国70多个大中城市的市场占有率超过70%,出口近40个国家和地区,花卉行业总产值已突破300亿元;食用菌出口22个国家和地区;咖啡出口20多个国家和地区,云南已成为全国最大的咖啡主产区和出口创汇基地。全面开展农产品出口基地备案,农产品跃升为全省第一大宗出口产品,直接出口额连续多年位居西部省市区第一,出口市场遍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从昆明海关报关出口的农产品贸易额就由2002年的2.4亿美元增加到2011年的18亿美元,增长650%。加上转口贸易等,云南农产品出口额已超过50亿美元。

  农产品品牌建设实现了由品名杂乱、认知度低、影响力弱向知名度高、附加值高、影响力大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探索了提质增效的有效途径。云南农产品已有10件中国驰名商标、45件地理标志商标、500件云南省著名商标;有12户林业龙头企业获得17个省级名牌产品认定。大益、龙润、昌泰、滇红、帝泊尔、下关沱茶等茶叶品牌在资源整合、企业重构中崛起,宣威火腿、大河乌猪等畜牧品牌深受消费者青睐,锦苑、丽都、斗南等花卉品牌享誉国内外,蒙自石榴和枇杷、弥勒东风葡萄、开远鹰嘴桃、宾川红黑提子等果类品牌亮点纷呈,晨农、好宝、元谋、通海等蔬菜品牌附加值不断提高。同时,云南白药、文山三七、德宏咖啡、版纳橡胶、昭通天麻、漾濞核桃等品牌影响力迅速提升。

  林业发展实现了由重资源利用、轻生态保护向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并重、生态改善与林农获益双赢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扎实的产业基础和坚实的生态屏障。2003年以来,投资300多亿元,相继启动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防护林建设、石漠化治理、中低产林改造、陡坡地治理等重大工程,累计完成营造林5375万亩,其中人工造林3000多万亩、封山育林1000多万亩,退耕还林1300多万亩;完成退牧还草555万亩。全省林地面积由2002年的3.4亿亩增加到2011年的3.7亿亩,增长8.8%;活立木蓄积量由14亿立方米增加到15.48亿立方米,增长10.6%,居全国第二位;以核桃、油茶为主的木本油料由2002年的900万亩增加到3560万亩,为全国之最;林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08亿元增加到2011年的689亿元,增长6.4倍;森林覆盖率由44.3%提高到52.9%,提高了8个百分点,云南正成为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

  农业科技创新实现了由单项试验示范、单一成果转化、科研与生产脱节向创新服务体系、集成组装配套、加快示范推广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农科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的达935项,通过省级以上审定的主要农作物新品种由2002年的9个增加到2011年的57个,科技贡献率由20%提高到50%、增长了30个百分点。基本建成覆盖省、州(市)的农科研发体系和覆盖省、州(市)、县、乡的农技推广网络。水稻、玉米、马铃薯、蔬菜良种化率分别由78%、73%、39%、70%提高到89%、85%、55%、100%,种植业良种推广面积达5410万亩,省内部分杂交玉米、水稻的百亩平均单产分别达到了700多公斤和近千公斤,在国内外引起重大反响,为粮食生产的高产优质发展指明了方向;猪、牛、羊良种化率分别由15%、5%、8%提高到86%、30%、25%;林业良种化率提高到12%,科技贡献率达27%。农业机械达到402万台(套),机械化水平达31%。

  农业农村改革实现了由单一行业、局部领域到综合配套、城乡统筹、全面推进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构建了富有活力的体制机制。圆满完成农村税费改革,免除了世代延续的“皇粮国税”,极大地减轻了农民负担,国家和云南省对农民的各类财政直接补贴到2011年已达150亿元左右,进一步调动起了农民务农种粮的积极性;以户籍制度改革为突破口,全面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农业转移人口转变为城镇居民工作快速推进,仅今年到现在为止就有200多万进城农民转变为城镇居民;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前主体改革工作基本完成,配套改革正在深入推进,林权抵押贷款总额突破100亿元,余额达70亿元,居全国第一;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稳步推进,为强化基层农技体系、充实基层农技队伍提供了保障;农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农场属地化管理全面完成,垦区整体呈现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产业发展、职工增收的良好局面;农村综合改革、农村流通体制改革、农村金融改革深入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水价改革、水务改革、水利投融资体制改革等取得新的进展。

  农民收入水平实现了由增收乏力、增速缓慢到渠道拓宽、增长迅速的重大转变,为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发展动力。高原特色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产量增加、结构优化和品质提升。随着优势农产品量增价涨,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实现了快速增长,加之农民务工人数、工资水平同步增长,国家补贴稳步提高,农村资源和农民资产逐步盘活,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也全面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2年的1609元增加至2011年的4722元,增长近2倍,年均增长12.7%,增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5个百分点,连续跨越了2000元、3000元、4000元大关,预计今年末将突破5000元,接近6000元左右,农民的富裕程度和对农业的投资能力、积极性持续增强。

  在近年发展条件变数较多、外部环境严峻、市场波动严重、竞争压力加大、水旱灾害频发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下,我省仍能取得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辉煌成就,主要得益于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有关部门始终遵循自然规律、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坚持把加快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农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强化对产业发展的科学引导、政策支持、科技支撑和投入保障,切实巩固和加强产业发展在农业农村中的基础地位;得益于始终坚持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引导特色农业遵循基地化建设、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品牌化生产的基本途径向第二、三产业延伸,千方百计地拉长、加宽、增厚产业链条;得益于始终坚持发挥比较优势,从省情农情民情出发,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优结构,抓住以畜牧、烟叶、蔬菜、核桃、茶叶、花卉等为主的特色产业重点突破,走具有云南特色的高原特色农业发展道路;得益于始终坚持以开放促开发,统筹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通过引进来与走出去并举,重点打造一批叫响国内、面向世界的云南名牌农产品,不断巩固和提升云南农产品国际国内竞争力和农业对内对外开放水平;得益于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谋利,把维护农民利益、带动农民增收作为发展高原特色农业的首要出发点,切实做到执政为民、产业富民;得益于不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和发展经济合作组织,大胆探索创新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为高原特色农业提供持续强劲的发展动力。

  • 电话直呼

    • 0871-65178921
    • 13888395921
    • 商标注册 :
    • 软件著作权登记 :
    • 商品条码办理 :
    • 专利申请 :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 工商注册代理 :
    • QS/ISO管理认证 :
    • 软件评测 :
    • 起名设计 :
    • 代理记帐 :
  • 智慧星首席客服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