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基础百科 >> 研究中心 >>版权资产:国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详细内容

版权资产:国家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版权似乎是专指出版物的,其实版权涉及文化领域的方方面面。作为知识产权的一种类型,版权是作者和其他著作权人对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作品所享有的各项专有权利。长期以来,国有文化企业在版权资产管理方面意识较为薄弱,版权资产权属不清、大量版权资产“沉默”,影响了国有文化企业的健康发展。在数字化环境下,加强版权资产管理,既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核心观点

  ★版权是文化企业获取经营收益的核心资源,通过对版权内容的生产、管理、运营,形成了版权资产,也构成了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

  ★目前,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整体上基础较为薄弱,很少能对版权产品进行多环节、多层次的商业开发。

  ★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权属不清;二是大量“沉默”。大量版权没有被认定为资产,处于长期闲置和未开发状态。

  ★国有文化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大量的版权资源。激活、保护和利用这些版权资产,充分实现其价值,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推动企业提高赢利能力和加快发展速度。

  ★在数字化环境下,加强版权资产管理,既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重要内容,也是打造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重新审视版权资产价值

  重要意义

  版权资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

  版权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

  版权资产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

  2013年5月3日,荷兰艺术家霍夫曼制作的“大黄鸭”现身香港并引发轰动,进而使得国内各地“山寨大黄鸭”层出不穷,随后引发版权之争。近期,手机APP“今日头条”因版权风波屡上头条,更有媒体将其送上了法院的被告席。媒介融合时代的版权保护问题引发了全社会的深入思考。应该看到,长期以来我们对版权的认识、对版权巨大经济潜力和战略意义的认识,恐怕都还不够深。举个例子来说,比如一本书的价格是怎么定的?很少是按书籍的内容来定价,而是按纸张、印刷、制版等成本费用来定价的,要么就是直接按印张数定价,确定了印张的价格也就确定了书的价格,因此书越厚、装帧越豪华价格就越高。一本书的价格居然和它的内容没有太大关系,真是不可思议。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的重要意义。

  第一,版权资产是国有文化企业的核心资源。

  版权是文化企业获取经营收益的核心资源,通过对版权内容的生产、管理、运营,形成了版权资产,也构成了文化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国际上,以德国贝塔斯曼出版集团为例,该集团旗下拥有RTL集团(卢森堡),兰登书屋(纽约),古纳雅尔(汉堡),BMG(纽约),欧唯特(居特斯洛),直接集团(居特斯洛)等公司,运营着文字、音乐、影视等版权内容。该集团2010年度197亿欧元的销售收入中,有92亿欧元来自直接的版权许可销售,有31亿欧元来自与版权产品有直接依附关系的衍生品开发和广告销售等,版权资产始终是贝塔斯曼集团赖以生存的核心资产。还有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就是美国的米高梅电影公司,它是美国五大电影公司之一。当年《乱世佳人》《魂断蓝桥》《007》,以及《猫和老鼠》都是出自这家公司。米高梅电影公司虽然于2010年11月宣布破产,但它的片库里面还有4100部电影版权,每年还能带来5亿美元的收入。可以说,国外的相关文化、艺术以及出版机构,它的核心资源和核心资产是版权。

  第二,版权是国有文化资产管理的核心内容。

  国有文化企业经过长期的发展和积累,形成了大量的版权资源。如上海文艺出版集团经过数十年的积累,拥有丰厚的文学和艺术作品版权,仅旗下的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就拥有民国至今8000余种连环画中约60%的版权。又如中国唱片总公司,这是老字号的国有文化企业,前身是大中华、百代唱片公司等,它拥有13万张金属母盘,4.5万多条录音母带,还有1952年以后与700多家文艺团体录制的4万多条单曲节目,这些版权资源经过梳理和价值重新认定,将成为国有文化企业重要的版权资产,其价值和规模甚至会超过固定资产。激活、保护和利用这些版权资产,充分实现其价值,一是能够保障国有资产的合法权益,避免版权资产流失;二是能够推动企业提高赢利能力和加快发展速度,实现做大做强的目标。

  第三,版权资产是维护文化安全的重要抓手。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企业成为文化创造的重要主体,版权资产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版权资产既有通过市场交换获取经济利益、实现再生产的商品属性,也有影响社会、引领社会的意识形态属性。当前,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深,不同思想文化的碰撞更加激烈,版权资源在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中的作用更加凸显。长期以来,我国版权贸易一直处于巨额逆差的劣势地位。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公布的《2013年全国新闻出版业基本情况》显示,2013年,全国共引进版权18167种,输出版权10401种,其中引进图书版权16625种,输出图书版权7305种,图书版权贸易引进和输出比例为2.3:1。与2012年的2.1:1相比,版权贸易逆差有所加大。依托版权资产的发展壮大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全球文化资源配置能力,已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迫切需要。

  据最新发布的《国有文化企业发展报告(2014)》显示,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国有文化企业共计12159户,账面资产总额2.2万亿元,其中版权等无形资产价值占比只有2%左右。目前,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整体上基础较为薄弱,根据中央文化企业问卷调查和访谈,财政部代表国务院出资的100余家中央文化企业中,只有14家企业建立了版权资产管理制度或开展版权运营。总的来说,国有文化企业很少能对版权产品进行多环节、多层次的商业开发。在对待版权的态度上,大多企业认为版权资产是“轻、薄、短、小、弱”的“轻资产”,“无本、无利、难管理”,产业链还局限在编、印、发环节,很少做到版权的深度开发与综合运营。具体来说,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权属不清。多数国有文化企业在管理过程中对版权资产没有清晰记录,对版权权属及介质没有建立台账,在日后清理过程中由于权属无证据或权属失效等原因,使国有文化企业存量版权资产确权过程困难。如南方广播影视传媒集团多年来积累的节目资源量庞大,仅集团下属的南方电视台和广东电台就有36万余小时的视音频资料,但很多资料历史久远,从制作或购买之初就没有建立相关的版权档案,造成大量的节目版权信息模糊不清,目前基本确定拥有完全自主版权的资料有10万余小时。二是大量“沉默”。大量版权没有被认定为资产,处于长期闲置和未开发状态。很多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意识薄弱,把版权资源当成历史资料简单保存,多年积累的版权成为“压箱底”的“沉默”资产。如珠江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多年来积累了很多“压箱底”的作品,根据近期的梳理,有故事片300多部,纪录片500多部,集团下属的白天鹅音像出版社有歌曲1万多首,下属乐团有歌曲和节目几千部,还有很多没拍过的剧本,版权存量丰富。但上述版权资源并未产生效益,处在“沉默”状态。

  版权资产管理实践与探索

  积极探索

  摸清版权资产家底。

  健全版权资产管理机制。

  推进版权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

  探索版权资产运营模式。

  中央文资办成立以后,十分重视企业版权资产的管理,考虑到版权资产管理的重要性和复杂性,为进一步了解情况、明确思路,自2013年10月起,我们选择电子工业出版社、作家出版社两家中央文化企业开展版权资产管理试点工作,力求在试点的基础上完善制度建设,总结经验,再逐步推广。目前,中央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在健全机制、摸清家底、信息化建设、版权运营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取得了一定成效。

  第一个方面是摸清版权资产家底。首先是摸清企业存量版权资产。如人民教育出版社摸清版权资产历史存量,包括11套近2000种全国通用中小学教科书的整体版权,并拥有几千种教辅资源的整体版权;中国对外文化集团拥有音乐剧、票务系统等版权资产共计15项。其次是掌握增量版权资产。如电子工业出版社通过数字化运营,拥有数字版权图书19667种,通过建立电子书和数据库自营平台开展数字化运营的图书7444种,通过第三方运营的数字化图书14256种次。

  第二个方面是健全版权资产管理机制。在这方面,一是明确版权资产管理部门,加强组织保障。如人民教育出版社较早就成立了独立的版权管理机构——版权部,近年来更加重视版权资产的管理,版权管理组织机构不断完善,管理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卫生出版社和中国金融出版社等明确总编辑办公室作为版权资产管理部门,负责全社版权合同管理、稿酬版税管理、版权维权等管理工作。二是建立健全版权资产管理制度,加强制度保障。如电子工业出版社在原有版权管理办法等制度基础上,出台数字内容资源管理规定等制度。三是培养版权资产管理专业队伍,加强人才保障。如作家出版社进行全员动员,培养部分编辑人员提升版权资产经纪能力,并引入了专门的剧本改编人才。

  第三个方面是推进版权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信息化建设主要从几个途径入手,首先是内部开发。为提高版权资产管理效率,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开发了数字资产管理库,收录所有版权资产信息。其次是联合开发。如电子工业出版社结合数字化出版,加强版权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组织有关方面开展了《版权资产管理与运营服务》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强化版权资产管理和运营服务,更好地实现版权资产的及时入库、动态管理、科学评价和高效运营。另外是委托开发。如作家出版社委托外部专业机构,开发了版权资产数字化管理系统,并将存量版权资产和增量版权资产纳入版权资产信息系统管理。

  第四个方面是探索版权资产运营模式。在这方面,一是资源开发类运营。如人民教育出版社充分发掘出版资源,积极探索版权资产运营,在传统租赁型模式上积极开拓教辅授权,通过租赁方式运营中小学教科书版权。通过向海外华语国家和地区提供教科书编写服务,创新了版权输出模式,累计实现收益600多万元。二是拓展产业链类运营。如作家出版社结合自身特点,积极探索版权资产的产业链运营,在出版基础上,以作品采购、作品审读、作品改编权与代理权销售为主线,初步开展了版权影视运营的数字化在线管理。三是引进优秀版权类运营。如中国对外文化集团积极探索音乐剧版权资产运营模式,通过购买国外音乐剧中文版版权,聘请版权方派出的全套主创团队,参与全部前期制作过程,确保中文版作品的国际一流品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互联网环境下深挖存量版权

  新特点

  网络环境下版权生产、流通和保护的特点:生产海量化、传播碎片化、运用个性化、授权频度高。

  在国有文化系统存量版权尚未理清的情况下,互联网产业强势崛起,推动了数字版权产业的大规模、超常规发展,给国有文化企业的版权管理和运营带来了新的问题。当前,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对人们的信息接受方式和习惯产生了重大影响,使得版权产业与新媒体、互联网产业的整合发展,逐渐成为文化产业中最有活力、增长速度最快的领域之一。与传统环境相比,网络环境下版权生产、流通和保护具有截然不同的特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生产海量化。版权内容的生产变得灵活而高效,产量显著提高,新媒体的应用使得更多的人参与创作并向社会公众传播,每一个新媒体使用者都可能成为版权作品的使用者和传播者。在这样一个开放的传播环境下,人人是读者,人人也都是作者。二是传播碎片化。“碎片化”是描述当前中国社会传播语境的一个形象性说法。“碎片化”是一个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过渡时期的基本特征,表现在传播领域则是:一方面传统媒介市场份额收缩,话语权威和传播效能不断降低;另一方面则是新兴媒介的兴起,传播通路的激增,海量信息的堆积以及表达意见的多元。这也是现阶段传播力量构建所面对的社会语境。对于版权内容传播而言,完整的内容将根据个性化需求拆分为诸多零块,以图书为例,“碎片化”意味着一本完整的图书演绎为一篇篇文章、一段段文字、一个个文件、一幅幅图表等。三是运用个性化。个性化本身是人类的根本需求特征之一。现在,信息技术的发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应用,这种需求得到了充分的释放。比之以往,人们得以自由创作数字内容,自由选择传播的内容、传播方式和传播的对象,以及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经营。相应的,数字版权的运用方式也体现为高度个性化的特征。四是授权频度高。数字版权交易的交易频度高、交易标的小、使用周期短,导致授权频度很高,对快速授权的需求十分强烈。

  数字环境下版权生产、流通和保护的新情况新特点,对国有文化企业版权资产管理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下面我从财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的角度谈谈对加强版权资产管理、推动版权产业发展的一些思考,给大家提供一个参考。

  完善版权资产管理制度

  要做好顶层设计,尽快完成著作权法修订,同时在试点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出台版权资产管理指导意见,要求企业建立以运营为导向、以管理为基础的机制,加强版权来源、介质、权属、授权和收入等方面的管理。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完善文化企业版权资产会计核算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版权资产价值评估体系,将版权资产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由于版权具有权利组合复杂、未来收益难以确定的特点,其价值评估一直是难点,也影响到企业的融资,使所拥有的版权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作用。要完善无形资产的评估体系,出台业内公认度高、操作性强的评估标准体系,逐步建立版权资产价值评估机制。

  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目前国有文化企业尽管拥有丰厚的版权资产,但由于缺乏有效的管理和开发运营,在数字版权产业的竞争中普遍处于被动地位。据了解,一些国际知名传媒企业已经开始尝试转变版权交易模式,建立数字化版权资产运营平台,实现各种版权的自由交易。我们也应该朝这个方向迈进,要激活无形资产和版权的“沉默”资产,通过科技和文化的衔接和融合,推动文化企业实现跨越式发展,建立以版权资产为核心的逻辑关系。2013年,财政部联合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组织实施中央文化企业数字化转型升级项目,安排预算资金1.68亿元,招标21家技术企业,支持53家中央文化企业开展全流程数字化转型升级。2014年,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共同出台《关于推动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为推动上述政策落地,2014年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已经将新闻出版业数字化转型升级作为重大项目,并重点支持了国家标准应用、技术装备改造、升级模式探索等三个方面。下一步还要加强调查研究,做好与主管部门、企业的沟通衔接,把这项工作做精、做细。坚持面向全国、整体推进的原则,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要重点投入,特别是数据库、资源库、国家标准等方面,充分发挥中央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目标是通过几年的努力,切实推进数字化,通过互联互通激活原有的“沉默”资产。

  切实维护市场秩序

  版权资产管理具有宽广的外延,从外部环境看,重点就是要建立良好的版权市场秩序。早在2007年9月,财政部就支持国家版权局设立了“打击侵权盗版举报、查处奖励资金”,为保证奖励工作有效开展,国家版权局于2007年颁布实施了《举报、查处侵权盗版行为奖励暂行办法》,动员社会力量投入版权保护。下一步我们要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的精神,切实转变政府的职能,政府资金应退出竞争性领域,把重点放到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打假、打盗版等,这些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将来在文化版权这方面,也要安排专项,加大财政投入,加大打击侵权力度,积极营造知识产权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要加大对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业务经费和专项整治经费的投入,保证工商、文化、质检、版权等行政执法部门开展日常监督工作所需经费,保障政府确定的打击侵权和盗版专项整治活动的开展,建立健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工作机制,帮助弱势群体依法应对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对维权确有困难的知识产权权利人给予帮助。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要通过引进、培养等方式,提高人才储备、增强发展后劲。传统出版在推进版权管理的过程中,既面临如何将内容资源数字化、网络化的问题,还面临如何搭建、管理新兴传播平台的问题,这些都不是我们所擅长的,所以,人才的引进、培养非常关键,特别是那些既懂传统媒体又懂新兴媒体、既懂文化又懂经营和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战略部署,文化部、财政部日前联合启动了2014~2015年度文化产业创业创意人才扶持计划。该计划以“提升文化产业创意创业水平,促进文化创意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为主题,面向全国征集青年优秀创意设计作品,这一计划就是适应文化新业态发展的人才培养新举措。下一步,我们将和相关部委加强沟通协调,尽快研究出台版权人才交流和培养更为完善的支持措施。

  大力支持版权贸易

  信息有主权,网络无国界。互联网上英语的使用频率占84%,中文仅占1%。这种环境下,主流媒体更需要“走出去”,向世界讲述一个真实的中国。文化只有发展才有生命力,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只有充分运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才能真正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进而实现文化产业振兴。针对这一情况,要摸清情况,抓住版权这一关键环节,有的放矢地予以推动。2014年,我们和总局共同研究实施了“中国出版物版权输出促进计划”,对符合条件的版权输出给予奖励,这也是推动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下一步,要充分发挥财政政策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培育民族文化品牌,推动建设国际营销网络,全面提升版权输出水平,让更多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国际表达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中国新闻出版网 作者 王家新)

  • 电话直呼

    • 0871-65178921
    • 13888395921
    • 商标注册 :
    • 软件著作权登记 :
    • 商品条码办理 :
    • 专利申请 :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 工商注册代理 :
    • QS/ISO管理认证 :
    • 软件评测 :
    • 起名设计 :
    • 代理记帐 :
  • 智慧星首席客服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