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企海外并购 看重知识产权
新年伊始,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亮点频现:1月,青岛海尔斥资350亿元收购美国通用家电;深圳女装品牌歌力思以2.4亿元收购美国潮牌Ed Hardy大部分股权;2月,中国化工集团公司(下称中国化工)宣布收购瑞士农化和种子公司先正达,收购金额为2800亿元,创下中国企业海外并购至今为止最大金额交易纪录。
仔细揣摩这些挥师海外并购的企业,无一不是看重了对方的核心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部分企业负责人表示,之所以斥巨资并购,最看重的就是通过并购提升知识产权的实力,借此加速自身“走出去”的步伐。“如今,中国企业已经有了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这也推动海外并购进入了健康发展的快车道。”中国科学院大学法律与知识产权系主任李顺德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瞄准知识产权
“在当今创新为王的时代,企业的发展必须依赖知识产权。通过海外并购方式获得对方的专利、商标等知识产权和市场营销渠道,是一条快速发展的路径。”中国化工有关负责人表示。实际上,在中国化工12年的发展历史上,有6次规模较大的海外并购,其中收购全球第二大蛋氨酸生产企业法国安迪苏公司的经历颇具代表性。2005年,凭借对法国安迪苏公司的收购,中国化工获得了相关生产技术的专利,迅速缩短了与世界先进技术之间的差距。
而这次收购的瑞士先正达,同样拥有可观的知识产权储备。据了解,其专利拥有量超过1000件,农作物植物新品种600余件,是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农业化工和种子公司。“当今的海外收购是实力的比拼,并不是只有财力就可以办到,自身的知识产权同样重要。”中国化工有关负责人介绍,收购海外企业要经过对方国家和相关国家有关部门的审批,其中一个重要的审批项目就是收购方的知识产权情况。中国化工目前已经拥有近1万件专利,其中发明专利6000余件,在全球15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生产、研发基地,在全部14万名员工中有9万多人在海外,是中国最大的化工企业,在世界500强中列265位,2015年销售收入3000亿元。可以说,中国化工自身的科技创新和知识产权基础,为其海外并购提供了保障。
“知识产权实力强强相加,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会更强。”青岛海尔总裁张瑞敏在谈到收购美国通用家电时表示,知识产权就是企业发展的命脉。青岛海尔自身即是一个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其不仅拥有1万余件专利,而且在热水器防电墙技术、海尔洗衣机双动力技术等技术上均是国际首创,并是多项家电国际标准的制定者。美国通用家电是全球领先的家电企业,青岛海尔对其的收购不仅意味着使青岛海尔的专利数量进一步增加,而且将使双方的品牌在国际市场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回顾近年来中国企业成功的海外并购,可以发现这样一个特点,即通过获得专利等知识产权,企业既节约了研发时间,又迅速缩小了与国际领先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快速增强了自身的竞争实力。”李顺德认为。
加速弯道超车
调查显示,近年来,中国企业的海外并购数量逐年增多。2015年,中国内地企业海外并购交易数量增长40%,达到382例,金额增长21%,达到674亿美元。获得高新技术专利、品牌等知识产权,以及成熟的市场渠道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首要动力。
“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在获得知识产权后,不能止步不前。在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和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下,只有借助并购活动的良好基础,不断强化自身的研发能力,才能立于不败之地。”诚如李顺德所言,近年来也有个别中国企业在海外并购后,由于创新减速等原因导致经营失利,最终使被收购的企业成为“包袱”的案例。
正是由于认识到这样的情况,许多中国企业在完成海外收购后在创新方面加倍努力,借助“买”来的优势壮大自身,实现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吉利集团2009年收购瑞典沃尔沃后,获得了大量的专利等知识产权,随后吉利集团持之以恒,不断创新,以更新的专利完善沃尔沃的技术,目前在世界范围销售的S40、V50、C70、C30等系列车型都建立在新技术之上——吉利的不断创新使沃尔沃这个百年高端品牌越来越响亮。而北汽公司花费2亿美元与瑞典萨博汽车公司达成相关知识产权的收购后,不断创新,以专利完善了萨博9-5、9-3等三个整车平台和两个系列的涡轮增压发动机、变速箱技术,还将这些技术用于制造自主品牌车型,使企业获得了新的发展。
“海外并购是好事,只有在借助并购的优势、不断加强知识产权工作基础上,才能壮大企业自身实力,将企业做大做强,实现‘走出去’和弯道超车。”李顺德坦言。(知识产权报 记者 赵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