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发布《2015知识产权白皮书》
浙江在线·浙江科技新闻网04月16日讯 刚刚过去的一季度,《浙江省专利条例》正式实施,电商专利执法调度中心在浙江建立,中国欧盟商会授予浙江“中国知识产权友好奖”……浙江省知识产权供给侧改革迎来“开门红”。
4月15日,2016年长三角地区知识产权新闻发布会在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浙江省《2015年知识产权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白皮书》显示,2015年度浙江省知识产权创造能力迈向新台阶。知识产权创造能力量质提升的背后少不了浙江省知识产权保护、运用体系这一推手。
撑起企业创新“保护伞”
知识产权保护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专利授权、商标注册运用、版权保护等方方面面,唯有多部门协同合作,同一部门上下联动,才能为企业知识产权撑起“保护伞”。
在知识产权局系统,浙江省在全国率先开展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保护专项行动。2015年,受理和结案电子商务领域专利侵权线上投诉案件6.4万起,关闭、屏蔽或断开网店或商品链接3.9万多个。
侵犯知名商标、地理标志、涉外商标,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行为,严重损害知识产权拥有企业的合法权益。对此,省工商系统加大商标案件查处力度,推进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示范点和园区建设。2015年,全省新增注册商标10万件,新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1件。其中,万向集团公司等荣获中国商标金奖“商标创新奖”。
此外,版权系统、公安系统、法院系统、杭州海关、文化系统、食品药品监督管理系统等为知识产权保护轮番“支招献策”,全方位打击侵犯知识产权行为。
《白皮书》显示,2015年浙江省知识产权系统专利执法案件立案上报数8584起,比上年增长144%。案件结案上报数8579起,结案率99.9%;工商系统共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4138件,案值达11989万元;质监系统查出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案件4510件,涉案货值7492.49万元;食品药品监督系统共立案查处食品、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医疗器械违法案件15977件,涉案金额12062.43万元,捣毁非法生产窝点191件;公安系统共打击假冒伪劣和侵犯知识产权犯罪案件1141起。
让知识财富活起来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吴良普,拿“蓝天”商标这个“沉睡的资产”作为质押,为企业换来了500万元贷款,有效填补了资金“缺口”。
“将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引入信贷领域,可发挥金融机构的融资作用和政府组织的协调优势,缓解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难,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严明潮说。
在各部门相互配合下,浙江省2015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规模不断扩大。省工商局部署开展“商标质押百亿融资行动”,重点支持纳入省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的企业、著名商标企业、发展潜力大且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企业,以及从事信息、环保、健康、旅游等七大万亿产业的企业开展商标专用权质押贷款。
据统计,浙江省2015年专利质押贷款240笔,共融资36.38亿元,质押笔数全国第一;全省累计开展商标质押贷款企业达439家,涉及商标1069件,参与金融机构100家,实际贷款总额达33亿元。此外,省知识产权局还完成长兴县等6家专利保险试点县(市、区)验收工作。
引导知识产权合理运用
知识产权“活”起来,更要“用”起来。据了解,在企业运用专利的过程中,企业可通过建立专利与标准相结合的运营模式来制定市场“游戏规则”,也可通过知识产权特别是专利的许可转移和买卖来获得实在的经济收益。
浙江省通过探索建立专利与标准有机结合运营模式,引导专利优势企业全方位运用专利战略,增强其核心竞争力。
中控科技集团公司承担制定的我国工业自动化领域获得的第一个国际标准“EPA实时以太网技术”,拥有39项发明专利。在发布标准后,中控科技集团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白皮书》显示,2015年以浙江省为主制定的国际标准3项、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64项。累计以浙江省为主修订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分别达27项、1201项和2494项。2015年共制定了40项达到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浙江制造”标准,为“浙江制造”亮出了一张张靓丽的名片。
为促进知识产权更好地“用”起来,浙江省2015年启动产业知识产权运用基金试点省工作,根据方案,浙江省物联网产业知识产权运营基金在2亿元以上。目前,该项基金正在设立过程中,成立后将支撑浙江省互联网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促进知识产权与产业发展深入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