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师傅”对商标进行注册 企业合法权益理应受到保护,但不应该保护过当
鲍师傅是一家分布在北京街头的连锁糕点铺。虽然每一家店的店面只有几平方米,但一些店铺门前却有长长的队伍。一则《上海人民广场鲍师傅糕点店需排队7小时,黄牛高价倒卖排号》的消息在网上热传后,加上微博上好几个颇有影响力的美食博主都美滋滋地贴出了鲍师傅的招牌肉松蛋糕,一时间“鲍师傅”竟成了美食界的“网红”。
在鲍师傅热潮之下,以鲍师傅为主题的“系列门店”如金典鲍师傅、至尊鲍师傅、鲍大师傅、鲍家糕点等系列门店早已遍地铺开。这些店铺不论是糕点样式、广告宣传,还是装修风格,都与正品鲍师傅相差无几。店内陈列的糕点品类、售价、包装袋与鲍师傅家几乎如出一辙。更有甚者,毫无顾忌地将商标与鲍师傅做得一模一样,让人难分真假。
面对此情此景,鲍师傅拿起了法律的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对商标进行了工商注册。这本是一个正面教材,鼓励企业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是,鲍师傅随后的举动似乎把这件事带偏了。鲍师傅不仅打击了各种跟风而起的“山寨鲍师傅”,同时对其他所有的“鲍师傅”都进行了打击,声称只有他是最正宗的“鲍师傅”,其他的都是假货。对此,“鲍师傅修鞋铺”、“鲍师傅奶茶店”、“鲍师傅麻辣烫”等都表示“躺着都中枪”,明明一直很本分的在做生意,怎么他们就突然变成“山寨”了?而且,凭什么你就是正品?
企业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固然很重要,但是不能以侵害别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当年阿迪达斯和阿迪王的交集大家都知道,因为阿迪达斯在中国销量很好,但是价格普遍偏高。于是阿迪王以“价廉物美”的形象进入了大家的视野。但是阿迪达斯并不认为阿迪王会对其造成影响,不仅没有对其针锋相对的,而且还对其产品进行了肯定。这就是大牌的思维,你模仿我说明我值得模仿、说明我红;如果没人模仿了,反倒说明我的品牌效应不如从前了。这种思维方式,可比“鲍师傅”大气多了,很多时候包容的思维要比“据为己有”的思维更容易发展品牌。“鲍师傅”是红了,这时候应该以此为契机,加强自身建设,推出更多优质产品来抓住客户,而不是单纯的“承包”了这个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