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商标,后人就是传承人吗
北京的老字号信远斋商标归属刚刚尘埃落定;王老吉凉茶商标争夺战又再一次触动了大众的神经。在王老吉和信远斋商标纠纷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注目的角色——“后人”。这些活生生的人物,带着后人的标签,不仅仅起到了吸引眼球的效应,更成为了获得公众舆论支持的砝码。可是在法律的判决上,我们都发现,法律似乎并未青睐这些所谓的“后人”。一时间,网络上人声鼎沸,各种议论不绝于耳,很有些声音甚至直指中国的司法公正。
事实上,如果我们从激动的情绪中抽离出来,马上就会发现,在这些商标知识产权纠纷中,“后人”这个符号的内核,不过是这样一个逻辑:老字号是我祖上创的,所以,到了今天它是我的。我们真把这个逻辑推演下去,立刻就会发现其中的荒唐:远的不说,就说唐宋元明清,历代君主的后人聚一起,声称整个中国都是他们家的。这靠谱吗?
老字号商标的纠纷,其实是在近代的社会变革中,就埋下了草灰蛇线。从人情世故上讲,到底是“公有理”还是“婆有理”,恐怕只能是一地鸡毛。但法律有着清晰判定标准。商标知识产权,不是普通的物权,它归属于一直有着经营活动的企业实体。当它的传承出现断代的时候,它属于有效继承者。
以信远斋老字号为例,它在 1948 年自动宣告倒闭,事实上,信远斋商标知识产权已经被自动放弃。建国后,百业待兴,按照经济领域的标准,谁真正传承了老字号的技艺,恢复了信远斋的生产,谁才是老字号的拥有者。
公众的善良,使“后人”和“传承人”的概念混淆了。后人,是一个血统意义上的称谓;而传承人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继承者。如果后人就是传承人,那皆大欢喜;如果后人已经不再是传承人,老字号当然属于传承了传统技艺、发扬光大了产品的人。躺在所谓的家谱上,试图不劳而获,这样的“后人”,会不会令到祖先蒙羞?
在中国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传统的价值体系被完全颠覆。当时传统的技艺不仅不被尊重,几乎成为落后的代名词。信远斋的传承人,常建秋就做了一个当时完全不被人理解的选择——放弃自己的专业,师从信远斋老店技师肖永海,学习信远斋桂花酸梅汤的制作技艺。如果彼时没有这样的牺牲,今天还会有正宗的信远斋规划酸梅汤存世吗?作为信远斋传统技艺的传承人,在社会大发展的时候,没有投机取巧,而是悉心钻研传统技艺,这才是在社会变革中,一个传承人应该坚守的本份。
我们身处的时代,正是传统文化复苏的时代,我们民族的自豪感正在苏醒。我们为了自己的文化而深深骄傲,这是一个强国应该有的氛围,但善良的公众也应该擦亮双眼,看一看是不是有人正在利用大家的公义心。爱新觉罗的姓氏依然在延续,是不是靠着一份家谱,就能证明中国的国土都都要归于爱新觉罗?我们前段时间,也看到了所谓的“唐宋八大家”后人共聚的闹剧,就因为自己姓柳,就认定《小石潭记》的文章也有自己一份功劳?这个逻辑推演下去,会有层出不穷的闹剧出来,无形中损害着我们民族的尊严。
老字号,是中国商业环境独有的现象,随着中国商业发展,老字号也会面临着诸多的发展问题要解决。为了传承这份宝贵的遗产,希望更多的人,能够更加关注传统技艺的传承,而不是商业利益的巧取豪夺。(来自:中国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