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故事:唯冠VS苹果——商标抢注标本案例
深圳唯冠和苹果公司的商标权纠纷案在广东省高院结束了二审,美国篮球传奇巨星迈克尔・乔丹状告乔丹体育侵犯其姓名权,NBA当红“金童”华裔篮球运动员林书豪的姓名(中文和英文)早在2011年8月就被江苏无锡的一家体育用品企业抢先注册,国际奢侈品巨头Hermes不得不面对自己的中文商标“爱马仕”被广东佛山达丰制衣公司注册的尴尬事实……
最近一段时间,关于商标的话题充斥于各大媒体。究竟是中国企业的“山寨劣根性”作怪还是这些公司和名人的商标保护意识不够强?抢注商标究竟是应该口诛笔伐的恶意投机还是在法律范围之内的商业技巧?企业、专家、网友众说纷纭……
中国:商标大国的尴尬
中国是举世公认的商标大国,截止2011年,中国商标注册累计申请量、累计注册量、有效注册商标量均为世界第一。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仍然称不上是商标强国。
2011年9月的数据显示,中国商标有效注册量约500万件,位居世界第一位。但用市场主体一除,就少得可怜了。据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法律事务处处长原琪介绍,中国各类市场主体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仅为10%,也就是说平均每十个市场主体才拥有一件有效注册商标,而各类企业平均有效注册商标拥有量也仅为40%。
中国企业拥有的知名商标较少,“含金量”和影响力普遍不足。西南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主任张玉敏指出,由于我们没有真正称得起国际知名品牌的商标,企业往往把大量利润拱手让与他人。她举例说,福建晋江制造的鞋使用自己商标的与贴美国耐克商标的,在国际市场上价格相差10倍。
近年来,中国商标专用权保护虽然取得很大成效,但商标侵权案件仍时有发生,同时国内大量高知名度的商标在境外遭到抢注。这就造成,在国内市场上,假冒、仿冒猖獗,优秀企业创品牌难;在国际市场上,中国商品屡屡被查封扣押,损失惨重。
“这些差距表明,中国企业的商标权意识还相对淡薄,大量企业的商标战略比较滞后,没有认识到商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忽略品牌价值对企业发展的贡献。”原琪说。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步伐日益加快,中国商标同样在海外屡遭抢注侵权,这一趋势已引起中国政府主管部门和企业界、学术界高度关注。
2004年9月,海信商标在欧洲被西门子公司抢注;2006年7月,当北京王致和食品集团到德国申请注册“王致和”商标时,发现自己的商标已被德国欧凯食品进出口公司抢注;2007年2月,韩国仁川海关发现一批白酒涉嫌侵犯五粮液公司商标权……
“尽管随着经济实力的提高和品牌战略的实施,国内企业越来越重视其品牌的海外注册和保护,商标国内申请量大幅上升,国际注册量也逐年增长,但国内企业还是面临着越来越多商标在国外被抢注的案件。”永新智财律师事务所律师沈春湘说。
当然,中国企业自身也存在着许多问题急待解决。中国商标局法律处处长原琪将这些问题归纳为三个“没有”:没有认识到商标对于企业的重要性,没有自己的知识产权部门或者专业法律顾问,没有运用法律武器与不法侵权人进行斗争的勇气。
来自中国商标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中国,平均每十个市场主体才拥有一件有效注册商标;长期以来,中国企业在海外的商标申请注册量远远低于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商标申请注册量。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目前出口型经济模式下我国对外贸易数额巨大,随之而来商标在海外被恶意抢注的案件频发。但是,从我们掌握的情况来看,能够从容应对商标恶意抢注的企业比较少,大部分国内企业在海外遭遇商标争端后,要么消极让出市场,要么束手无策、支付高额的商标转让费。”原琪说。(半月谈网/记者 张晓松 黄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