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商标新闻 >>让“现象”聚变为“品牌”
详细内容

让“现象”聚变为“品牌”

——关于推动中宁民营经济进入2.0版改革新时代的思考

  中共中宁县委书记 陈建华

  在对中宁形象的解读中,中宁枸杞和新型工业无疑是最响亮的两张名片,享有中国枸杞之乡、中国枸杞文化之乡、中国最具海外影响力市县、中国十佳最具投资竞争力县(市)等殊荣,而民营经济则是其背后最本质、最活跃、最具生命力的强大推力。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磨砺,以“中宁现象”引发探析热议为标志,唱响了民营经济1.0时代的嘹亮凯歌。随着新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层层揭幕、松绑放权,中宁民营经济转型升级的渴望和机遇,前所未有的迫切与明晰,推动量变到质变,实现从“现象”破茧到“品牌”蝶变,进而迈向2.0版改革新时代,不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势所趋、民心所向,也是全县各级党政组织的使命所在、责任使然。

  一、形成民营经济“中宁现象”,源于改革春风的沐浴与地域精神的张扬

  中宁的民营经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澎湃大潮应运而生的。上世纪八十年代,一批“胆大”的中宁人从跑运输、贩枸杞、开饭馆等小打小闹做起,“下海”经商,逐步“发迹”,成为“街头创业第一代”,一时间“个体户”、“万元户”风生水起。随后,越来越多的杞乡人加入这支队伍,以更加丰富的知识、更加犀利的眼光、更加昂扬的斗志勾画着发家致富的梦想,走上了摆摊设点、开办企业的创业之路。30多年的栉风沐雨,中宁人始终坚守“信在心、敢为先、义当头、实作本”的精神气节,推动民营企业逐步做大做强,历届中宁县委、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不失时机、不遗余力培育引导,成功缔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宁现象”,寄寓着杞乡儿女创造美好幸福生活的民间智慧和实干力量。

  一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力军”。全县在册民营企业1246家、个体工商户12576户,占各种经济主体的94%以上。涵盖装备制造、冶金化工、商贸物流、农副产品加工等国民经济绝大部分行业,产业布局从分散经营逐步向规模集群方向发展,从第二产业为主逐步向第三产业延伸,从传统产业为主逐步向新兴产业拓展,呈现多行业、宽领域、广覆盖的发展态势。

  二是民营企业已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火车头”。2013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96.1亿元,占GDP的81.4%;完成工业增加值40.9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69.8%;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0.7亿元,占全县总投资的83.5%;上缴税金4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69.8%。2014年上半年,全县民营经济实现增加值40.4亿元,占全县GDP的 79.1 %;完成工业增加值20.6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91.9%;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3.56亿元,占全县总投资的77.3%;上缴税金2.04亿元,占全县税收收入的71%。

  三是民营企业已成为调整产业结构的“急先锋”。建成中宁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形成了铝镁合金深加工、还原铁及铸造、金属锰及配套产业、稀土彩钢及配套产业、光伏光热发电、农产品精深加工六大产业集群。88家“农”字号龙头企业、34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紧紧围绕枸杞、硒砂瓜、红枣、苹果、供港蔬菜、畜牧养殖等特色产业,走上了“生产基地化、产品多样化、营销电商化”的经营之路,带动产业发展面积39.8万亩,涉及农户3.5万余户。快递物流、信息咨询、文化创意、休闲旅游等产业快速兴起。

  四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加快科技创新的“助推器”。全县民营企业创立中国驰名商标3个、宁夏著名商标13个,拥有94项专利成果。金属锰、铝镁深加工、钒钛合金等产业规模产能、工艺技术、成本消耗、节能环保等指标均居同行业先进水平。

  五是民营企业已成为促进就业创业的“主渠道”。从业人员达4.6万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3.2万人,安置生态移民就业1700余人,人均年工资性收入达4万元。仅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年发放工资15亿多元,每年新增五六千名用工,灌区农村半数以上农民在城区购房,工业化带动城镇化效应强劲,是名副其实的“第一扶贫办”、“民间民政局”和“进城中转站”。

  六是民营企业已成为展示地方风采的“代名词”。天元锰业成功挺进全国民企制造业500强,与赛马水泥、恒辰世纪、红宝实业、恒大建设等4家企业一道被评为国家级“守合同重信用”企业;锦宁铝镁、隆基硅等6家民营企业入围“宁夏企业100强”,瀛海天祥、丰泽粮油等9家企业荣登“宁夏优秀企业榜”;早康公司成功上市,成为新三板大规模扩容后首批挂牌企业中唯一一家枸杞加工企业。

  七是民营企业已成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桥头堡”。成立县工业(物流)园区党工委、工商联党组、天元锰业集团党委纪委,创新“党委+基地”、“总支+园区”、“支部+协会”等党组织设置模式,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党组织覆盖率分别达到60%和73.7%,党的思想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和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充分发挥。天元锰业集团党委通过开展家访、组织员工家属进厂参观、开通问题投诉平台,密切了高管人员与普通员工的关系;宁夏红中宁分公司党支部党员每周每人义务劳动时间8小时以上,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充分发挥。

  二、凸显民营经济“中宁特色”,重在传统模式的演化与业态创新的积淀

  追寻“中宁现象”背后的谜底,折射出的是中宁人有效嫁接市场需求、本地资源、招商引资、科技创新、人才优势、服务环境、质量信誉、成本效率等八大“因子”,催生“化学反应”的不平凡之路,也是县委、政府为民营企业发挥优势、施展才能搭建平台、创造条件的一个缩影,既有对传统经营模式的继承、优化、弘扬,又有对现代经济理念的吸收、融合、创新。

  一是地处西部内陆,生产结构却是“两头在外”。中宁地处宁夏中部,古为丝绸之路的中转要冲,是天然的人流、物流、信息流集散地,被誉为西北的“旱码头”。依托便捷的区位交通,中宁人积极抢抓自治区“两区”建设、东部产业转移等重大机遇,大做“无中生有”的文章,创造性发展生产原料和销售市场“两头在外”经济,取得明显成效。天元锰业电解锰原料来自南非、加蓬,产品销往山西、广州、河南等地,成功将“无锰之地”建设成为“世界锰都”;锦宁铝镁、锦宁巨科联袂打造铝镁合金产业链,原材料来自山西,产品销往浙江、江西等地。目前,“两头在外”的企业工业产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79%以上。

  二是虽受地貌影响,工业园区却能“移山而建”。经过几次区划调整,中宁灌区总面积仅为县域面积的30%,70%以上的土地是沉寂的千年荒山。为打破土地对工业发展的限制,县委、政府秉承节约用地、不占耕地、集约发展的科学理念,劈北山,拔丘陵,移山填壑,建成了自治区十大特色园区之一的中宁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近三年来,更是把工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元产值园区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之路,全力推进生态型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先后投资35亿元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生活设施以及服务设施的配套建设。目前,园区供水、供电、排污以及绿化、通讯、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日臻完善,公共服务中心、金融、公交、治安等功能配套网点加快完善,围绕园区而建的石空工业城公租房、机电五金市场等后勤保障设施逐步完善。正在加快建设工业园区自备电站,启动实施大用户直供电模式,“硬环境”的明显改善有效增强了园区承载聚集功能,昔日无人问津的“荒山地”变成了今天炙手可热的“聚宝盆”。园区面积由三年前的24600亩扩展到52000亩,入园企业由70家增长到86家,规模以上企业由31家增加到39家。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工业销售产值、主营业务收入、利润总额、工业生产电力消费位居全区33个工业园区前茅,获评“全国最佳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纳入全区“三大千亿”计划重点建设园区,成为民营经济发展的最大孵化器。

  三是实体规模有限,循环经济却在“全国扬名”。虽然全县注册资本和产值达亿元以上的企业分别只有16家和18家,与发达地区不可同日而语,但是,中宁县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突破口,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后来居上的赶超跨越之路。坚持规划先行,委托中国环科院等智囊机构,编制完成生态县创建、工业园区发展、节水型社会建设、天然气利用等重点领域专项规划,使顶层设计与基层实践有机耦合。坚持清洁生产,以17个国家循环化改造项目为重点,强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审核与能源审计,采取“以奖代补”整县推进环境友好企业创建,推动工业经济向资源高效利用、产业深度延伸、绿色循环低碳方向转轨。坚持项目带动,开展产业对接和产业链招商,追求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环境保护最优和经济效益最佳,重点实施了天元水泥熟料余热发电等32个循环经济项目,基本建成了产业纵向闭合、横向耦合、区域整合的循环经济发展格局。中宁新材料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被确定为全国20个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之一,中宁县也因此被确定为全区循环经济试点县,并荣膺“中国循环经济优秀品牌城市”荣誉称号,成为宁夏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四是工业挺起脊梁,能耗排污却显“持续双降”。三年来,中宁县工业增加值从21.5亿元增长到57.8亿元,年均增长32.4%;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38.7%提高到了48.9%,当仁不让地成为支撑县域经济的脊梁。然而,基于改造传统产业、发展循环经济、推进节能减排,能耗、排污指标均呈持续下降趋势,体现了调结构、转方式的初步成效。从规模以上工业能耗来看,2013年全区、全市同比分别增长6.6%和6.7%,而中宁仅增长2.4%;今年上半年,全区增长1.1%、全市下降12.2%,中宁则下降了22.3%。从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来看,2013年全区、全市同比分别下降5.3%和8.1%,而中宁降幅达11.7%,今年上半年,全区全市同比分别下降6.5%和19.7%,中宁则下降了23.8%。从主要污染物排放来看,2013年全县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同比分别削减0.83%、1.73%、0.72%和1.07%,化学需氧量、氨氮提前两年完成国家“十二五”目标任务;今年上半年全县削减化学需氧量1417吨、二氧化硫218吨、氨氮207吨、氮氧化物715吨,分别完成全年任务的53%、52.4%、44.5%和48.3%,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131天。

  五是资源并不富集,招商引资却能“屡破百亿”。从土地、矿产、电价等资源禀赋来讲,中宁并无特别所长,然而县委、政府却充分发挥区位交通、枸杞产业、新型工业、民营经济比较优势,始终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一号工程,实现了借“势”、借“力”发展。在采取领导招商、节会招商等有效招商方式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文化招商、旅游招商、定向招商和网络招商,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商会等平台进行“撒网”招商;围绕园区现有项目关联链条延伸招商,集群承接、沿链引进,大打“生态牌”、“绿色牌”、“枸杞牌”,发展“藤蔓经济”,既攀高结贵、招大引强,又注重潜力、培小育新,把主导产业链纵向做大、横向做优、总体做大做强;发挥以情感商、以商招商的“葡萄串效应”,做到“硬件不足软件补、政策不足服务补、优惠不足感情补”,不断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招商效果。近年来成功引进了中石化、杭州锦江、山东景津、浙江巨科、重庆农投等一批龙头型、潜力型、绩优型企业,促成福建熙龙、澳门德祥洋行、宁波百事德等一批制造加工、文化商贸、生态林业、农副产品精深加工、新能源等多种类型企业参与开发建设,港澳台、东中西、国内外30余家企业选择在中宁投资兴业,招商引资连续四年突破百亿元,荣获“全区招商引资特别贡献奖”。

  六是气候干旱少雨,发展环境却属“宜居宜业”。中宁县处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过渡带,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干旱少雨,气候干躁,年蒸发量是降水量的近10倍。就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中宁人大力发扬“敢叫日月换新天”的精神,趟出了建设宜居、宜业城市的新路。宜居方面,修编完善城市规划,启动建设集枸杞产业、文化、旅游、生态为一体的中国枸杞文化旅游产业园,推行“以克论净”精细化管理模式,突出公园、广场、水系等要素改善旧城环境、提升新区品位,扎实推进石空工业城、大战场幸福回乡等特色小城镇建设,打造朱营、新堡等新型农村社区,城镇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大力实施城区、主干道路、工业园区、物流园区大整治大绿化工程,高标准建设森林公园、中央大道带状公园等城市绿肺,2013年全县森林覆盖率和城市绿地率分别达到13.2%和30.6%,县城人均绿地面积达30.76平方米,相继荣获自治区卫生县城、园林县城称号,人居环境显著改善。宜业方面,因处于北温带大陆季风区和2类太阳能资源较丰富地区,县内平均太阳辐射量和日照时数均高于全区平均值,适宜开发的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规模达1750兆瓦,目前已建和在建的装机容量仅为可开发量的20%左右,新能源开发利用空间巨大,正在规划建设光伏产业园;对县内重点龙头企业天元锰业而言,金属锰生产出来后需要烘干阴极板,由于气候干旱,无需用电烘干,自然干燥即可,有效降低了企业成本,类似工艺的工业产品生产均可从“天”获益;这样的气候加之当地的水土条件,还造就了中宁枸杞、硒砂瓜、蔬菜等农副产品的独特品质,成为制胜市场竞争的先天优势。

  七是政策并无特殊,企业成长却享“星级服务”。一直以来,在土地、电价、融资等要素供给方面,严格执行中央、区、市有关政策,并没“开小灶”、“搞特殊”。但为了充分释放民营经济的活力,县委政府大做“松绑减负”的文章,着力打造“西部最优、比东部更优”的发展环境。先后制定出台支持民间资本参与社会公共事业投资建设、扶持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实施名牌战略奖励办法、推进企业信用担保建设、鼓励上市融资等一系列配套措施,扶持民营企业加快发展。县财政每年安排2000万元专项资金,并按地方财政收入新增部分的20%递增,用于工业园区基础设施投入、重点项目贴息和企业技术创新等,最大限度地发挥了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组建中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成立中宁青银银行,引进石嘴山银行设立分支机构,成立枸杞资金调剂中心,有效解决了企业融资难题。围绕准入、放权、让利,暂免1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取消调整行政审批事项229项,仅保留76项,审批事项减少71%,为民营企业轻装上阵提供了便利。实行领导包抓项目负责制,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建设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今年在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形势下,通过“准备之冬”、“建设之春”活动,年初确定的百项重点项目完成时序进度的70%以上,推动景津集团60万吨电解金属锰一期为代表的32个项目竣工投产,以兴尔泰化工120万吨硝基复合肥循环经济项目为代表的13个项目集中开工建设。

  八是本土人才紧缺,科技创新却能“以智取胜”。目前,全县人才总量为44215人,占人力资源总量的23.43%,高技术人才仅占人才总量的1.2%。为克服人才紧缺的“短板’,县委、政府积极搭建引智聚才平台,助力产业转型升级。一方面,成立宁夏大学枸杞职业技术继续教育学院、宁夏电解金属锰院士工作站、中宁硒砂瓜合作社院士工作站等平台,建立政府、企业与科研院所协同创新机制,聘请中科院、环科院、西北农林大学等一流院校围绕枸杞产业、循环经济等开展技术攻关、培养专业人才;另一方面,着力解决人才住房困难、配偶就业、子女入学等问题,建立健全引才、用才、留才机制,使得在中宁这样一个小县城引进国内顶尖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成为一种可能、一种共识、一种追求。今年以来,宁夏大学枸杞职业技术学院完成首批300名招生工作,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养农业推广硕士等领域合作顺利推进;创设宁夏枸杞产业创新联盟,中国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协会枸杞产业分会在中宁成立;启动“中科院-中宁县枸杞科技合作项目”,开展“中宁县枸杞原产地环境质量状况评估”、“中宁枸杞原浆主要成分及抗氧化功能评价”等5个科研课题;成功培育出反季节枸杞,并拍出每500克1200元的“天价”,相当于每粒鲜果4元钱,创造了中宁“杞迹”。与此同时,嘉盛公司成为宁夏第一家利用硅铁炉余热发电的硅铁生产企业,天元锰业成功攻克锰渣循环利用世界性难题。中宁人再次用实践印证了“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的经典论断,同时也让创新驱动成为推动中宁枸杞产业与新型工业“两翼齐飞”的强大保障。

  三、打造民营经济“中宁品牌”,亟需政府职能的转变与企业运营的转型

  民营经济最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竞争,每经历一次调整和变革,就会有一次新的进步和跨越。当前的宏观环境,正是倒逼经济“转”、“调”、“创”的绝佳时机。中宁如何应对挑战?紧盯“创建全区民营经济综合改革示范县”的目标不放松,坚持“工业强中宁强、枸杞兴中宁兴、民企荣中宁荣、环境优发展优”战略共识不动摇,聚力打造民营经济“中宁品牌”,是新一轮改革进程中扛起转型升级大旗的不二法门。

  一是立足人无我有,加快建立简政放权的政策样本。继续下好简政放权的“先手棋”,放活市场的手,收敛政府的手,补强社会的手,切实提高政府机关的行政效率,激发市场活力和企业动力。以深化行政审批为突破口,实施权力清单制度,坚持放管结合,让政府部门“法无授权不可为”,市场主体“法无禁止即可为”;完善政务服务大厅和行政审批运行机制,建立农村、社区等边远地区委托代办制,落实限时办结、集中办理、并联审批、网上审批等制度,力争年内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0%,平均办结时限压缩50%,倾力打造办事最快的政府;制定差异化扶持政策,力争在开放投资领域、大用户直供电模式、土地保障机制、社会服务体系、金融改革、财税政策、人才科技等方面取得突破,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政策利好成为企业落地生根的第一引力。

  二是立足人有我优,加快注入高效便利的金融活水。支持各金融机构在中宁设点布网,鼓励民间资本组建和参与发起设立小额贷款公司、融资担保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创新型金融机构,鼓励有条件的小额投资公司改制为村镇银行,完善金融服务体系。鼓励金融机构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试点,支持民间资本发起或参与设立产业基金、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等,创新适合民营企业需要的金融品种和经营模式。建立重大项目与民间资本对接机制,设立民间借贷登记服务中心和民间资本管理服务机构,保障民间借贷行为安全有序。健全融资担保体系,建立风险补偿基金,完善社会信用体系,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

  三是立足人和地利,加快培育特色鲜明的投资沃土。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两区”建设机遇,发挥产业优势,推动民营经济由产业链中低端向高中端攀升、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传统管理向现代治理提升,再掀大创业、大招商、大发展高潮。发挥新型工业优势。以创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打造千亿元产值工业园区为目标,围绕金属锰、铝镁合金等六大产业集群,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行动、百亿元企业群培育行动,有的放矢补链选资,展开项目攻坚会战,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及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分布式光伏产业园规划、招商、建设,重点实施锦宁巨科80万吨铝板带箔材、景津公司60万吨电解金属锰等15个重点工业项目,努力打造生态型园区、花园式工厂、环境友好型企业,力争用3至5年时间,把天元锰业、锦宁铝镁、华夏特钢、锦宁巨科、佳盛远达、宏岩矿业、万隆新材料7家企业培育为年销售收入达到100亿元以上的旗舰型企业。发挥特色产业优势。把枸杞产业作为“强”农业、“美”农村、“富”农民、“兴”文化的致富产业、特色景致、文化品牌,大力实施枸杞产业升级行动,加快建设枸杞产业良种繁育、人才培养、质量检测、市场交易、科技研发、枸杞文化“六大中心”,全力提升枸杞产业核心产区、核心品牌地位。以“原产地、纯绿色、无污染、富硒区”为发展定位和升级导向,引导企业在远离城区、村庄、企业的区域加快建设标准化枸杞基地,推行适度规模经营、病虫害统防统治、机械制干、节水滴灌、标准化栽培、测土配方施肥“六个全覆盖”,与淘宝网等知名电商合作,打造“永不落幕”的网上博览会,切实提高中宁枸杞的质量标准和市场份额。以“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为导向,优化苹果、硒砂瓜、红枣、畜牧养殖等传统产业品种结构,支持发展万寿菊、林下经济、设施养殖等新兴农业板块,鼓励发展农家乐、渔家乐,推动农业接二产连三产,走“一特三高”现代农业之路。发挥区位交通优势。依托公路、铁路、口岸等平台,引入运营主体,加快中宁陆路口岸投用步伐,启动建设金银岛中阿大宗商品交易所中宁子公司,推进信息网络平台建设,搭建国储物流平台,使中宁成为黄河金岸重要的物流中转基地,吸引创新型、服务型、就业型和资源综合利用型企业云集中宁。

  四是立足人有我精,加快畅通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以“让群众满意、投资者满意”为目标,规划建设集行政审批、政务服务、中介及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中宁县民营经济服务中心,在推进服务便利化、均等化、社会化上做足文章,努力把企业“围墙外的事”办好、办实,切实减少“梗阻”行为,杜绝寻租现象,着力打造一门受理、一站办结、审批最少、服务最优、效率最高的服务高地。推动产学研合作向纵深发展,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资本连、人才链融合,开展产业核心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的研发与攻关,让更多的科技创新成果在民营企业开花结果。适应大数据、云计算时代的深刻变革,推动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有效嫁接、一二产业与第三产业互动发展,帮助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切实提高核心竞争力。推进产城一体化,以“产”兴“城”、以“城”促“产”,打造生产、生活、生态、宜居、宜业、宜游有机融合的乐园,让更多的创业者在中宁成就事业、温馨生活、创造价值。

  五是立足人心同向,加快培植重商亲商的文化基因。实施人才科技支撑行动,大力宣传发展民营经济的经验成果和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先进事迹,适时召开全县民营经济发展大会,评选“十强工业企业”、“十佳民营企业”和“十大功勋民营企业家”,加快企业文化建设,弘扬传播中宁人自立自强、诚实诚信、敢想敢干、勤劳勤奋的精神品质,使之成为全县人民的精神财富、价值追求和创业文化,积极营造政府支持创业、社会鼓励创业、群众参与创业、政策有利创业的良好社会氛围,广纳天下人、广聚天下财,推动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相互补充、协调并进的发展格局。

  总之,逶迤在黄河岸边的中宁县,将怀揣枸杞簇团开花的火热激情,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新一轮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致力于创新、创业、创富,加快迈进2.0版跨越发展的新时代,为建设和谐富裕新中宁、与全国全区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新的贡献。

  • 电话直呼

    • 0871-65178921
    • 13888395921
    • 商标注册 :
    • 软件著作权登记 :
    • 商品条码办理 :
    • 专利申请 :
    • 高新技术企业认定 :
    • 工商注册代理 :
    • QS/ISO管理认证 :
    • 软件评测 :
    • 起名设计 :
    • 代理记帐 :
  • 智慧星首席客服

技术支持: 建站ABC | 管理登录